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三) | 一氧化碳中毒治疗(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注专业医师,走进“神秘”的高压氧医学

                         --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原创

作 者

高春锦 葛环 赵立明 武连华 李茁 杨琳 高宇 侯晓敏 梁芳  张奕 马琳琳 刘雪华 王丛 杨捷云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高压氧科,北京,100020 


  • 基金项目: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 DOI:

    10.3760/cma.j.issn.1009-6906.2013.01.025 

  • 发表于: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20(1):72-74 

关于《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的几点说明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一) | 概述、接触途径和毒性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一)

7
糖皮质激素

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在炎症初期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水肿和血管内膜炎症,从而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其次,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此外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有促进肺间质液体吸收,促进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缓解支气管痉挛,抑制肺纤维化等多种功能;还可有效抑制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对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剿灭作用。COP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减轻神经损伤、恢复神志及预防迟发脑病尚未得到共识。有学者认为,ACOP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的脱髓鞘病变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近期国内有一项RCT研究认为,与对照组(单纯高氧)相比,糖皮质激素+HBO组患者平均昏迷时间无显著差异,在30d时,糖皮质激素+HBO组迟发脑病发生率大大降低。另一项RCT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降低迟发脑病的发生率,高压氧+糖皮质激素效果最优。ACOP患者往往出现应激性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糖尿病患者使用时可致血糖升高,应限制其使用。(C级)

推荐意见:ACOP患者在急性重症无明显禁忌症时,根据病情需要,可以考虑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重症病情。考虑到其不良作用和局限性,ACOP时糖皮质激素尚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手段。做出结论性指导意见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8
脱水药物

脑水肿是ACOP后脑缺氧过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缺血缺氧损伤时,脑水肿的发生在早期以细胞毒性水肿占优势,而随着病变的发展,血管性水肿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目前缺血缺氧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主要是:(1)微循环障碍和血脑屏障破坏;(2)细胞内Ca超载;(3)缺血缺氧后自由基损害;(4)兴奋性氨基酸(EAA)引起细胞内水肿和神经毒性水肿;(5)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水肿;(6)水孔蛋白(aquaponn,AQP)是缺氧时诱发脑水肿的重要因素,但确切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脑水肿尚无完美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20%甘露醇等高渗性脱水药对症治疗。ACOP脑水肿昏迷时选择何种药物脱水、脱水剂量和时间存在争议。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在ACOP早期昏迷时最常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待神志好转后减量。严重脑水肿致脑疝的患者积极的脱水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大剂量长时间脱水可致电解质平衡失凋、血容量不足、肾功能受损。快速大量静脉注射渗透性脱水药可使心功能受损或使已患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短时间内血容量急剧增多,导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有些学者认为过度脱水造成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破坏,产生细胞脱水或皱缩,脑细胞内环境紊乱,是患者持续昏迷以至于出现迟发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主张有限度地使用渗透性脱水药物,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近年对高渗盐水(hypetoniesaline,HS)的降颅内压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一项小样本前瞻随机对照交叉实验报告了HSD组(等摩尔7.5%盐水100ml+6%右旋糖酐70)对比MAN组(20%甘露醇200m1)快速输注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HSD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优于甘露醇。近期一项高渗盐水与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的系统评价,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高渗盐水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比甘露醇更安全有效。由于已有的研究样本量太小,Jadad评分过低,提供询证医学证据还需要高质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推荐意见:(1)ACOP早期严重脑水肿昏迷时可以使用脱水药物;(2)以下情况慎用或不用:已合并心源性肺水肿、已有肾功能不全或少尿、心功能不全年迈患者;(3)可以使用髓襻利尿药;(4)脱水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参考其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眼底变化和影像学变化掌握,特别注意避免过度脱水。(D级)

9
神经节苷脂

GM-1它是细胞膜上含糖酯的唾液酸,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丰富。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如GM-1能促进轴突生长,增加损伤部位轴突的存活数目,使之达到传导运动所需的阈值数,促进神经恢复。目前GM-1比较多地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动物实验显示:GM-1可以促进损伤后神经元轴突侧枝抽芽,减轻脑内胆碱能系统损伤。另一项动物实验显示,在不同的中枢神经受损的动物模型上系统地给予GM-1,在急性期可防止神经元的变性坏死。欧美国家在13个治疗中心选择5000余例脑缺氧患者通过随机、双盲、对照、平行治疗,每天注射GM-1 100 mg或安慰剂,持续28 d、84 d时采用多种评分标准评价,结果有些有效,有些无差别。总之,虽然GM-1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良好疗效,但临床疗效上有不同结果。GM-1价格昂贵,一般医疗保险不予报销,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临床疗效需继续观察。

推荐意见:临床尚无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ACOP急性期使用。(D级)

10
抗血小板聚集剂

COP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血小板活性明显增加,启动血小板粘附、聚集及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使血管腔狭窄,白细胞大量浸润到缺血组织,并通过机械性堵塞微循环通道或释放毒性物质而导致及加重脑组织损伤。近年临床报告高龄患者相对较多,很多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血压 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有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指征。一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急性中、重度COP 401例,随机分成HBO组204例、HBO+盐酸噻氯匹定(抗血小板聚集剂)组197例,后者给予盐酸噻氯匹定0.25g/d,连服30d。结果显示:HBO组迟发脑病发生23例(11.27%),HBO +盐酸噻氯匹定组7例(3.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推荐意见:ACOP中重度患者应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尤其合并血压 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患者及高龄患者应常规服用。(C级)

11
依达拉奉

(edaravone,3-Methyl-l-phenyl-2-pyrazolin-5-one):2001年在日本首次上市的新药,易透过血脑屏障,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对减轻脑缺血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减轻脑水肿有保护作用。动物实验显示,依达拉奉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白三烯生成,降低羟自由基浓度,从而起到阻止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作用。依达拉奉在治疗脊髓损伤和缺血性脑损伤方面有疗效。国外尚未见依达拉奉用于COP的报告。国内几项小样本非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急性重度COP患者应用依达拉奉的治疗结果,表明HBO+依达拉奉治疗COP在减轻脑水肿,减少昏迷时间和程度及减少死亡率方面有一定作用。其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推荐意见:ACOP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有一定疗效,受到临床医生和专家认可,但目前尚未见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在重度COP患者急性期可以应用。(C级)

12
纳洛酮

纳洛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地阻断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拮抗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内源性阿片肽所致的广泛病理生理效应,用于阿片类麻醉药的拮抗苏醒。近期国内有将纳洛酮应用于治疗COP,但目前未见到设计严谨的RCT研究。虽然国内多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认为有效,但实验设计和疗效评价方面尚不完善。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纳洛酮用于COP常规治疗。

推荐意见:不推荐纳洛酮作为COP急性期常规用药。(D级)

13
吡咯烷酮类

吡拉西坦、奥拉西坦(oxiracetam)和普拉西坦(pramiracetam)均为环状GABOB衍生物,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网状结构的拟胆碱能益智药。此药能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皮层和海马,激活、保护或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1987年在意大利上市,1997年在国内上市。20世纪90年代国外将其应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年奥拉西坦在国内应用于临床,由于售价昂贵,限制了其应用。一项多中心双盲平行对照试验研究了奥拉西坦注射液和吡拉西坦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的疗效,结果显示,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对脑器质性病综合症有明显疗效,奥拉西坦疗效高于吡拉西坦。Malykh等认为,普拉西坦应用于临床10年,在改善脑血管病和脑创伤所致认知障碍方面有效。

推荐意见:吡咯烷酮类药物保护或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已应用于治疗ACOP多年,有小样本临床研究报告认为有效,此外有报告认为其对器质性脑病综合症有效,未见不良反应报告,可以在急性期临床使用。(D级)


说明


1
我们为什么制定本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于2008年委托我院(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课题《急性中毒病例资料回顾性调查、医务人员访谈及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的研制》。课题目的之一即制定出规范化和优化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

这是《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救治处置技术研究》(总课题编号:2006BAI06B01;总课题负责人:孙承业)的一个分课题。本分课题负责人为我院职业科时任主任郝凤桐主任,我科葛环主任医师为执笔人

本课题研究时间历经1年半,从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历经多次讨论。

2
哪些专家参与了指南的制定

参与本课题的专家除了CDC专家,还有以下高压氧专家参与了 本指南的制定(以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曹 珊  程晋成 丁建章 郭秋华 冀云萍 刘安堂 吕春凤 吕进东 李金生 刘青乐 刘文成  李向晖  马福廷 潘福琼 潘树义 潘晓雯 尚继越 孙月生 汤中泉 王 钢  王国忠 吴 念  王培嵩 王  强  翁其彪  王  泳 薛连璧 肖平田 杨海平 余 平  杨启箐  张春生 赵海平 张树新



出品: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

排版:张奕

审核:

主编:张奕

微信合作与建议请联系:

bjcyyygyyk@163.com

打造高压氧亚洲品牌

SINCE 1975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