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第三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基于活性成分的中药柴胡质量分析—张庆英教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张庆英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



张庆英,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和1994年在山东医科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和2012年7月至8月分别在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筑波研究所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

张庆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中药质量分析。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大新药创制临床前研究项目1项,国家药典委员会子课题3项,工业与信息化部中药材质量控制基地建设子课题1项以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药新药安全性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子课题2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在《Journalof Natural Products》、《Phytochemistry》、《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and Food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收载科研论文40余篇。






报告题目:

基于活性成分的中药柴胡质量分析

王艳艳,张庆英*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中国  北京)

摘  要:

柴胡(Bupleuri Radix)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肋胀痛等,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作为中药柴胡的法定植物基原。但目前我国市场上柴胡品种众多,除北柴胡和南柴胡外,还有其他品种如窄竹叶柴胡(Bupleurummarginatum var. 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upleurum bicaule)等作为柴胡在市场上流通。不同的植物基原、地理环境、采收时间及生长年限等都会导致柴胡化学成分的差异,从而影响疗效。本研究以多种柴胡皂苷对照品为基础,采用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等多种方法探讨商品柴胡中活性皂苷类成分的差异,进而建立全面、可靠的中药柴胡皂苷类成分的质量分析方法;同时采用传统性状鉴别和DNA条形码方法对不同柴胡进行品种鉴定。本研究结果为中药柴胡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编辑:吴  楠

责编:张睿梅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食品加工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研发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食品,推动食品科学研究的进步,带动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地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将与国际谷物科技学会(ICC)、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华美食品学会(CAFS)共同主办“第三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长按或微信扫码报名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