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古代人怎么做鱼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天工开物·锤锻第十》

              明代 宋应星

             “针”的制作方法

凡 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图1)。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①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 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 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注释:

①涂本(明刊涂本是祖本)作“刚”,今改为钢。
译文:

作针时先将铁锤成细铁条。另在一根铁尺。上钻出小孔为线眼,将铁条从铁尺孔中抽出拉成铁线,再逐寸剪断铁线为针。先将一端锉成针尖,再用小锤将另一端打 扁,以钢锥穿针鼻,更锉光其四周(图1)。然后放入锅中,用慢火炒之。炒后以土面、松木炭粉和豆豉三物掩盖 ②,下部用火烧。留出二、三根针擂在外面以试火候。当外面的针能用手捻成粉时,说明下面的针火候已足。然后开封,入水中淬火。引线缝衣与刺绣用的针,质地 均硬。只有福建马尾镇刺工做帽子用的针,是柳条软针。其软硬区别的妙处,在于火炒、淬火的不同。
注释:

①铁尺——此处指拉丝模具。铁尺上钻出小圆孔,将细铁条通过此孔拉成细铁线。

②以土面、松木炭粉及豆豉三物掩盖——指生铁丝热处理时的固体渗碳剂。


这是综合地运用了拔丝、剪切、搓削、冷锻、钻孔、退火、表面渗碳处理、淬火等金属工艺。

文中所说用“外针”氧化程度来测试渗碳针的“火候”即热处理的完善程度,也是巧妙而实用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华觉明教授调查,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人在近代仍用类似方法制作鱼钧。所用铁丝从汉族地区购买,由特制工具弯曲成形后,锉成鱼钧状,和木炭、火硝一同装入陶罐内加热,热毕将罐敲碎,使针落入水中淬硬,再在铁锅中用油和小米翻炒(即回火) , 通过淬火后回火处理,提高其韧性,可以钓起上千斤的大鱼,不至于拉断。
本人在20年前,看到某鱼钩制造企业,鱼钩的热处理和《天工开物》中的“针”的热处理几乎一致。工艺方法是使用粉末状的渗碳剂和一些鱼钩混合在一起,装入一个金属罐子中,金属罐子的大小约在¢60mm×120mm,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在箱式电炉中加热渗碳处理。淬火的时候,使用钳子一个一个地从箱式电炉中钳出罐子,并将罐子开口端朝下,把渗碳剂和鱼钩一起倒出来落入水中淬火。
现在已经采用网带炉做渗碳淬火处理了。
也有企业使用多用炉做渗碳淬火处理,无锡有一家外资企业就是如此。

精彩评论1:
这段文章非常值得研究.
其一是再结晶回火的应用.
".....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
个人理解为冷塑形变形加工后,再结晶回火(入釜慢火炒熬),以防止渗碳时晶粒异常长大.当时的人能够理解到这一点,是非常让人震惊的,

其二是根据硬度不同,采用不同回火温度.
"......其质皆刚。.......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个人理解"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已属穿透渗碳,硬度的控制就要靠回火.文章最末的"水火健法",应当是对回火和回火后冷却的描述.


精彩评论2:

成都地区有一群钓鱼人,他们钓鱼从不用饵,一根鱼线上起码有七、八只鱼钩,在江河边的高坡处,用力挥出鱼竿,鱼钩随鱼线抛出,然后开始收线,有时候,一杆一无所获,有时候,一杆可以钩住五、六条鱼,运气极好的,甚至可以钩起沉在江底的宝贝。成都人谓之“钓甩杆”。
烟不离手曾有个同事,是个“甩杆”高手。他说他们的鱼钩消耗量很大,因此他基本上自制鱼钩。他的制作方法是:上夜班时去车间编钢丝绳的地方收集一些钢丝绳 的余料,在辊底炉(钢管退火用)炉口处退火后,剪短至鱼钩所需长度,在砂轮上将一头磨至尖锐,榔头锤击另一头成钩柄,凿子錾出倒须, 手工弯制成型;仍在炉前加热(约850~900℃)两分钟左右,投入机械油(小油漆桶装)中淬火,淬火后的鱼钩,手指一弹即断裂;之后他将空油漆桶(桶内 残留油漆残渣,在其上开一大孔)点燃,装机械油的油漆桶放其上,淬火后的鱼钩投入其中回火半个小时;有人用回火后的鱼钩系钓鱼线后去钩LB30拔机的拔管 外模(重约3公斤),鱼钩不弯不折。一个夜班下来,他工作不耽误,尚可依此法制作鱼钩上百支。这是烟不离手亲眼所见。

本文来源于网络,作者:wangqinghua196.

点评:传统手工制钩法也可以用于现代人用,手工爱好者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你做的比买的还好!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