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中药“美容师”,让你越吃越靓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丝瓜

丝瓜汁液含有糖类、植物黏液、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可维持角质层正常含水量,减慢脱水与延长水合作用,能补充肌肤必要的水分,保持肌肤水嫩、细腻。其中含有的大量天然保湿因子,这些不黏腻的保湿成分可有效舒缓紧绷干燥的肌肤,使面部肌肤保持湿润,富有弹性,使肤色靓丽、红润、洁净、白皙。


丝瓜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柔和吸附老废角质,清除深层污垢,抑制黑色素细胞生成,可有效改善粗糙有皱纹的皮肤,使肌肤回复幼嫩光洁,令肤质变得柔润亮泽。中医认为,丝瓜汁具有活血、通络、清热、润肤、解毒、消炎、防日晒等奇特功效,能起到高级护肤脂和抗皱液所起不到的作用。


丝瓜藤汁外擦,是一种美容、护肤、防皱的方法,丝瓜藤中含的液体,古代中医称为“天罗水”,古人在霜降之后,选择粗大的丝瓜藤,在近根处剪断,插入瓶中,即可不断沥出水液。


丝瓜藤汁亦可用来治疗肺痈(肺脓疡)、肺痿(慢性支气管炎)等。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这种液体有“通经络、行血脉”的作用,用以洗面可“大去垢腻”。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有一位80 多岁的女作家,她从来未用过美容霜、抗皱膏之类的化妆品,只是每天清晨起床后,用药棉蘸丝瓜汁液涂脸面,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据她说,这一美容秘方是她母亲祖传的,她母亲亦用丝瓜汁液擦涂脸面,活了 90 多岁面部仍红润光泽。


珍珠

珍珠素有“宝中皇后”的美誉,除作饰品外,有良好的美容功效,珍珠美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医籍载,珍珠直径在一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即粗糙起倒刺),同时还可以益气阴、驻颜色。


据记载,清代慈禧太后,对珍珠养颜可称得上“颇具研究”。她曾专门召见太监,对制作珍珠粉的材料作了规定,必须拣小珍珠制作,要颗颗晶圆莹润,并用银质磨臼细细研磨。她坚持每隔 10 天服用一次珍珠粉,每次一小茶匙(不超过 3 克),同时还用珍珠粉外敷体肤。


据一位曾服侍过她洗澡的宫女透露,晚年的慈禧“肉色出奇的鲜嫩,白得毫无半点疤痕,看上去又十分柔滑”,“像这样的躯体,通常只有 20 岁左右的少女才能如此”。


宋仁宗时期,宫中张贵妃常患失眠、心悸、虚火之症,王太医诊治后思考再三,令其每日服珍珠 0.3 克。积数年,张贵妃不但心悸失眠大愈,而且容颜娇嫩如故,使皇上宠幸依然,王太医也因此获赏赐甚厚。


珍珠何以能美容养颜?它除含有碳酸钙、碳酸镁外,还有丰富的锌、铜、铁、锰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和 10 多种氨基酸,这些物质与蛋白质、核酸在体内的代谢有关,除增强细胞 ATP 酶的活力和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又能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此外,珍珠同时又有一种对人体肌肤具有亲和性的湿润成分,可消除皱纹、雀斑和青春痘等,从而使肌肤柔软、光滑、鲜嫩,且富弹性。


杏仁

食药兼用的杏仁有甜、苦之分,甜杏仁多用于滋润心肺,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苦杏仁多用于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为中医治疗咳喘要药。


杏仁又是传统的美容要药,在著名的宫廷秘方《鲁府禁方》中,记载有一则“杨太真红玉膏”,“太真”即是唐代的贵妃杨玉环,史书中称她“姿色绝代”“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杨太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迷人美貌,与她善于修饰美容不无关系,红玉膏就是她所用的“增色”秘方之一。


它的制法是将杏仁去皮,取滑石、轻粉各等份,研末,蒸过,入龙脑、麝香少许,以鸡蛋清调匀,早晚洗面后敷之,据说有“令面红润悦泽,旬日后色如红玉”的效果。现代科学证明,杏仁含有维生素 A 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是制作面膜剂的理想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中的轻粉虽有润肤去垢、治疥癣的作用,但有剧毒,千万不可擅制。


一般以滋润肌肤为目的,多选用甜杏仁,要“去头面诸风气、渣疱”的话,则可选用苦杏仁,两者兼需时可以各半合用。


下面介绍 2 种杏仁美容配方:


1.杏仁 12 克,珍珠粉、滑石粉各 15 克,麝香 1.2 克,研末,以鸡蛋清调匀,于每晚睡前涂面部及皮肤,第二天洗去。常用可使皮肤白嫩柔细。



2 .甜杏仁粉、枸杞子、冬瓜仁各 10 克,薏苡仁 20 克,百合 5 克,莲子 6 克,大米100 克,将薏苡仁、莲子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再与百合、枸杞子、大米同煮粥,粥熟后倒入冬瓜仁、杏仁粉,再煮片刻即可食用,有美肤去皱、光泽皮肤之效。


家庭中医药2017年合订本开售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2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赵德贵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jtzyy@126.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