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上挖药材那些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近家的宝鼎山,还没有放养的牛羊,满山遍野绿草茵茵,生长了很多的中草药。


记得我十岁那年暑假,哥哥姐姐都随村里的伙伴去宝鼎挖药材,晚上回到家,说起挖药材新闻趣事非常兴致,对我来说,就是无穷的诱惑,没几天,我便按耐不住自已幼小的冲动,不顾妈妈的阻挠,执意要随哥哥姐姐去宝鼎挖药材,妈妈拿我没办法,也想到有哥哥姐姐照应,便答应了我。得到妈妈允许,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心情异常兴奋,去挖药材由于要起早,晚上我便早早的躺到床上,可是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觉,脑海中总在浮想宝鼎的样子是不是和哥哥姐姐说的那样宽广、凉爽。


黎明时分,便听到哥哥姐姐起床做饭了,我也立即起了床,把自已的小锄头,装中饭的瓷缸杯准备好。


当时家乡的房子,没象现在这么分散,一个生产队,只有三,五个院子。居住的人口非常集中,院里的伙伴如约一致,吃饭时,端着饭碗聚集在一起,商议今天挖药材的去处,路线。待我们吃完饭,妈妈也帮我把半日饭装好,背篓准备好了。吃饭早一点的伙伴,便在周里坳等,人员一到齐,大家有说有笑的向宝鼎出发。翻过周里坳,能看见宝鼎峰顶归元寺的石墙,好象一个小小的四方盒子,沿着大浪江的小溪往上走,经黄瓜、陈家冲、尤家冲。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就到宝鼎脚下的蛇形田,在蛇形田植树造林的杉树林中,有一眼清泉,大家放下装备,在这里休息一下,喝一口甘甜的山泉。有个哥哥可能是早歺时没胃口吃少了,走了一段路程便觉得肚子饥饿,把装在瓷缸杯的半日饭吃起来,他这一举动,引的大家哈哈大笑,一下子成了大家话题的焦点。


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杉树林,一直延伸到宝鼎大坳头的凉亭。到凉亭里顺着山坡往上看,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里就是我们挖药材源头地,我紧紧地跟在哥哥姐姐的后面,去认识要挖的种种药材的形状和名称。叶子长得象萝卜菜的药材就叫山萝卜,叶子长得象鸭掌形的鸭脚板,把草苗杆一折有奶浆的叫奶猪菜,苗有七片叶中间开一朵花的就叫七叶一支花……。没有多久,我便了解几种常见药材。由于药材都是取根,挖出来时总要抓着叶子,在锄头柄柄上敲几下,除去根上的泥土,山上风很大,如果不注意风向,根上的泥土就会吹进眼里,刚开始我吃了好几次亏。


从大坳头上坡两百米左右,就是宝鼎山的峰顶,海拔1434米左右,大清康熙年间,顶上用石头建了一座寺院。寺院长约三十米,宽十多米,墙高有四,五米。寺门向北,门上方石刻“归元寺”三字,两侧配有一幅对联:“一望平铺仙掌碧,万峰高点佛头灯”。门前又切了一道屏墙,墙中刻有一个大“福”字。手摸着这经历数百年的古朴建筑,由衷的感叹它的壮举。同时又陷入深深的沉思,这成千上万块的石头,在那个没有机器的年代,古人从何处把这数百斤的石头,搬上这海拔上千米的峰顶。四百年的风蚀雨洗,它依然耸立于高山顶尖,它的存在是我们绥宁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站在峰顶望四方,视野宽广,群峰尽收眼底,条条山脉起浮,景色壮观,蓝天白云紧连天际,令人心旷神怡。


大伙儿在峰顶围寺院走了一圈,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去挖药材。年纪稍长的一个姑姑,看看这边去和尚岩的一条横路,触景生情的唱起了水口地道的山歌来:“一条横路横上天,一对金鸡在路边,这对金鸡我冇打,这个阿哥我想恋……”。对面挖药材的,听到这边的歌声,也唱起山歌来,一下子大伙情绪高涨,一伙人有的想词,有的唱,肚才好的是自编自唱,整个山川都是嘹亮的山歌声,有趣极了。


中午时,寻到水源的地方,个个从背篓里拿出盛了饭菜瓷缸杯。,几个人没自家里带了筷子,就顺手把身边的草杆杆折断,沾点水在衣服上擦几下,作筷子吃起了半日饭来。那个哥哥早上来的时候,在蛇形田就把饭吃了,现在没有中饭吃了,大伙儿你一坨他一坨把饭送到他的瓷缸杯里,一伙人心里暖暖的。


吃过午饭,大家便朝着和尚岩出发。和尚岩是宝鼎去黄泥井和大马石路边的一个石头,石头光光圆圆象和尚的头形,足有两米多高,伫立于这山野之中,是道独特的风景,所以这片土地便以它命名,叫做“和尚岩”。我们沿着和尚岩的山坡,边挖药材边登上山顶,就是大马石村庄的后面,站在顶峰俯瞰下面,村庄的座座房子毫无遮掩的呈现在眼内,只有那条飘带似的马路,在从林和原野间时隐时现,绿油油的稻田象一把巨梯,延伸到这山的腰间。阵阵山风迎面而拂,感到无比的清新,凉快。


时间在锄头不停的和土地磨擦中悄然逝去,背篓里的药材盛滿了,一轮夕阳也挂上了西边。大家背着满篓的收获开始回家,一路上大家话着今天的所见所闻,哪里的药材粗壮,哪里的药材苗深根小,在哪里挖了一蔸鸭脚板有多大……。虽然大家劳累了一天,但回家的步伐毫不逊色来时速度,走到蛇形田杉树林中时,由于两边的茅草很深,前面回家的人把两边的茅草交插打了结,走在前面的人忙于回家赶路,不注意看,一步踢上那草结,顿时绊了一跤好大,因走的是下坡路,一背篓的药材全都散在路上,逗得大家又好笑,又好气,笑归笑,一伙人又得放下背篓,帮助她把药材捡进篓里。到家时,天黑了,家家都亮起电灯。


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今日回忆起来,点点滴滴特别清晰,不知村庄里儿时伙伴,你还记得吗?

作者:贺永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