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渔药虚拟社区

微生物肥料引领生态农业新潮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摘要:近年来,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型肥料逐渐风靡市场,但作为高科技、生态肥料的代表,很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疑问和困惑,在用法与用量方面也不能很好地掌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展开详述,希望能帮助种植户解决一些问题,做到掌握一项技术,用好一个产品。

一、什么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有那些种类,如何区分?

微生物肥料是指由单一或多种特定功能菌株,通过发酵工艺生产的能为植物提供有效养分或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微生物制品,又称为菌肥、菌剂。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微生物,因此决定微生物肥料功能的主要是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微生物肥料分类的方法很多,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分成2类:一类是狭义的微生物肥料,指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包括土壤和生产环境中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总量,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增加产量。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料,指通过其中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但能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或有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减少农作物病虫害而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就是基于这类微生物的基础上开发的。

二、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有哪些作用?

在微生物肥料未被重视之前,施用的主要肥料是无机肥(化肥)和有机农家肥,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中国农田土壤带来了明显的影响。首先,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化肥利用率和化肥增产效益下降;第二,农药使用量逐年上升,引起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第三,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退化包括荒漠化逐渐加剧;第四,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生态功能下降;第五,中国化学肥料资源严重不足,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它在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营养元素的转化、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害,环境净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微生物肥料的以上诸多功能,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目前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即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高品质的蔬菜、水果、畜产品和蛋奶产品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对微生物肥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为开发优质高效的微生物肥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微生物肥料逐步成为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肥料的主力军,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目前社会上对微生物肥料的看法存在一定的误解或偏见。有看法认为,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很高,把它当成万能肥料,甚至认为可以取代化肥和有机肥,有看法则认为菌肥根本无效,或者与复合化肥中营养元素相比,认为其养分不足。合理使用微生物肥料既可以补充化肥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要认识到对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也不应期望过高,不能将其与化肥有机肥料对立起来。微生物肥料的增产效果尚取决于一定条件,如高效的菌种,严格的生产条件,完善的菌剂,合格的产品质量,科学的应用方法,适宜的环境条件如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气候条件等和适用作物及品种等,任意夸大其应用范围和效果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微生物肥料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第二,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刺激作物生长。第三,对有害微生物起到生物防治作用。第四,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

微生物肥料可以作为任何果蔬、农作物的肥料,既可以作为基肥来施,也可以作为追肥来施,且施肥方式也多种多样,施用量因各种产品成分、质量上有差异,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质量越好的产品,施用量少却能达到很好的功效。

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方法比化肥、有机肥要严格,因此要注意:一是避免开袋后长期不用。肥料买回家后尽快施到地里,开袋后尽量一次用完。包装袋打开后其它细菌就可能浸入袋内,使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影响其使用效果。二是避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使用。高温和干旱会影响微生物菌群的生存和繁殖,不能使肥料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三是避免与未腐熟的农家肥或过酸碱的肥料混合使用。这两种肥料会因为温度或酸碱度而影响微生物肥料的正常发挥。四是避免与农药同时使用。化学农药都会不同程度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杀死微生物

看看我们的绿陇生物

服务热线:400-698-0075
客服微信:15553637956

        几十年前,大量的化肥种植方式致使土壤板结;秸秆燃烧污染着空气,果蔬不再如最初般绿色纯粹;粮食的成长一季快过一季,农产品的产量越来越高了,却不再吃的安心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却不再吃的尽兴了。绿陇品牌的成功创立,至此改变了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桎梏,从化肥、农药、抗生素再到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绿陇生物致力于通过活性菌微生物方案解决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问题,让大地重回丰沃形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